秋眠级描述的是苜蓿的一种生理反应,主要由于昼长变短导致苜蓿生长放缓和停止再生。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休眠试验结果表明:即使天气看起来非常适合植物生长,仍然会看到最休眠的品种在冬季也几乎没有再生,这证明了休眠反应的强烈性。
秋眠性测定(FDR)是通过试验分配的数字,是一种定量度量。秋眠等级(FDC)是从1到11的整数,用于一个苜蓿品种的秋眠级评定。基本上,FDR在一次试验中计算,并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FDC。这两个术语一般可以互换使用,通常统称为一个品种的秋眠级,休眠时间最长(秋季再生最少)的为FDC 1,休眠时间最短(秋季再生最多)的为FDC 11。
秋眠性标准测试
秋眠级测定是由科学家通过北美苜蓿改良会议(NAAIC)建立的一个标准测试程序。这个标准试验通过进行种植试验完成,选择从FDC 1到FDC 11的11种不同秋季休眠等级的品种,这些品种在不同地点的相对休眠反应是一致的,并被用来建立一个回归方程来计算新品种的FDC。标准测试要求在每个地点建植25株植物,并做4次重复。
一般在秋季最后一茬或霜冻前25-30d对紫花苜蓿进行最后一次刈割,25 ~ 30天d后再测量单株高度。根据品种休眠性不同,再生高度从2到25英寸不等。通过测量品种的高度,建立在该环境下的相对再生响应方程,然后用这个方程来预测在该地点测试的新品种的休眠类别。
选择种植秋眠级低的品种可有效提高苜蓿的越冬存活率,苜蓿秋眠性和抗寒能力的这种相关性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。低秋眠级品种抗寒能力强,越冬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:
1、秋眠级低的品种对秋季温度和日照变化较为敏感,在秋季温度降低,日照变短的时期便停止了生长,极早的进入休眠状态,因此对地下部植株根系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较少,这为苜蓿越冬贮备了足够的碳水化合物,其中可溶性糖的积累最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和越冬存活率。而秋眠级较高的品种则因为对秋季光温变化不敏感,在霜冻前仍保持生长的势头,在越冬准备期消耗了根系内大量的营养物质,可溶性的糖的浓度降低较快较多,直接影响了植株的抗寒能力和抗逆性,容易导致越冬期间受到严重的冻害而降低越冬存活率。
秋眠级仍然是选择品种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。最新研究表明:苜蓿秋眠级的准确度是0.1(例如,FDR=4.3)。每个FDC之间的秋季再生差异平均约为2至2.5英寸,具体取决于种植位置,每相差0.1个秋眠级,意味着在秋季再生约四分之一英寸的高度,相当于每英亩约0.03吨干物质产量。事实上,在实际生产中,通过适宜的田间管理和谨慎的机械作业比0.1的休眠等级对产量的影响更大。